矿产资源,被誉为“工业的粮食”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,更在国家安全体系中扮演着“压舱石”的关键角色。中国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旨在增强国内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,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。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演变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,此次战略行动意义重大。那么,哪些矿种将在这轮历史性机遇中脱颖而出,成为下一个“风口”?

战略“风口”:国家需求的三大主线
此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紧扣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。综合来看,三大领域的矿产资源将成为勘查开发的重中之重,构成未来矿业领域的“风口”主线。
一、 能源革命的“心脏”:新能源与储能矿产
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下,能源结构向清洁化、低碳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。发展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,离不开关键矿产的有力支撑。
锂(Li): 被称为“白色石油”,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,锂的需求量急剧攀升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预测,到2040年,与电动汽车和电池储能相关的锂需求将增长高达42倍。近期,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四川至新疆地带勘探到一条长达3000公里的巨型锂矿带,为保障国内锂资源供应注入了强心剂。
钴(Co)和镍(Ni): 作为三元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,钴和镍对于提升电池性能、寿命和能量密度至关重要。这两种金属同样面临巨大的需求增长,预计到2040年,其需求将分别增长21倍和19倍。然而,中国在这些资源上对外依存度较高,增强国内勘查开发迫在眉睫。
稀土(RE): 稀土不仅是传统工业的“维生素”,更是新能源技术,特别是永磁电机制造中不可替代的元素。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电机的高效运转,都离不开稀土永磁体。
石墨(Graphite): 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要成分,石墨的需求也随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而水涨船高。

二、 尖端科技的“粮食”: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矿产
从半导体到航空航天,再到高端装备制造,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。这些尖端领域同样建立在坚实的矿产基础之上。
镓(Ga)、锗(Ge)、铟(In): 这些稀散金属是半导体、红外光学和显示技术中的关键材料。例如,砷化镓(GaAs)和磷化铟(InP)是制造高速通信光模块和芯片的核心材料,随着5G/6G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,其战略价值日益凸显。中国已对镓、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,凸显了其战略重要性。
钨(W)、钼(Mo)、锑(Sb): 作为中国的传统优势矿产,它们在硬质合金、特种钢材、阻燃剂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,是保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料。
锆(Zr)、铪(Hf): 锆、铪是耐高温、抗腐蚀的核级材料,在核电、航空航天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新一轮找矿行动中,这些矿产的勘查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萤石(Fluorite): 高纯度萤石是生产氢氟酸的关键原料,而氢氟酸是半导体制造、新能源等产业中不可或缺的化学品。
三、 国家安全的“基石”:大宗紧缺与国防攸关矿产
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和国防安全,离不开大宗矿产的稳定供应。
铁(Fe)、铜(Cu)、铝(Al): 作为传统的基础性矿产,铁、铜、铝是国民经济的“钢筋铁骨”。尽管需求量巨大,但中国在富铁矿、铜矿等资源上仍存在较大缺口,对外依存度高,是本轮找矿行动需要持续攻坚的领域。近期在山东齐河-禹城地区探明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亿吨级富铁矿,是保障钢铁产业链安全的重大利好。
钾盐(K): 钾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化肥原料,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。将钾盐列为战略性矿产,凸显了其“为农业保驾护航”的重要地位。
铀(U): 作为核电站的“燃料”,铀矿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核工业发展的战略资源。新一轮找矿行动已探获10个大型以上铀矿床,为提升清洁能源自给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战略行动的“新”意:科技引领与绿色发展
与上一轮找矿行动相比,新一轮战略行动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。通过“深地探测”等先进技术,向地球深部要资源,成为本轮行动的鲜明特征。同时,全面推行绿色勘查,旨在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,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。
把握“风口”,筑牢根基。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,不仅是一场资源勘探的攻坚战,更是一场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。聚焦能源革命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安全三大主线,上述矿种无疑将成为未来矿业投资和发展的“风口”。通过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,此次行动必将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,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筑牢坚实的“压舱石”。
本文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整理,不保证完全准确。如需应用于实际场景,请先咨询专业人士。文中部分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